我國近幾年也研制出了新型(MBR工藝)船用生活污水處理設備,在部分新造艦船及改裝艦上開始試用。代表性的工藝是:污水進曝氣柜耗氧消化,然后再通過接觸氧化進一步消化,經沉淀后再通過膜過濾外排,和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(SBR)與膜過濾結合的處理工藝相比,雖然兩種代表性工藝處理后的水質均能夠滿足MEPC.159(55)決議排放要求,但這兩種工藝流程都存在不足。
1)為保證膜過濾的要求,進入膜過濾的水中懸浮物有一定要求,這就需要生化池污泥具有好的沉降性。而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受多因素的影響:溫度、pH、溶解氧、鹽度及污泥濃度等。一般污水處理設備都安裝在甲板下,船艙溫度較高,加之曝氣裝置產生的溫度,以造成水溫上升,當水溫超過30℃時,水的溶氧能力下降,同時微生物的代謝加快,這時易產生水中溶解氧偏低,絲狀菌成為優勢菌群,造成污泥上浮。污水中鹽度、pH變化大也會造成污泥的沉降性能變差。此外船舶航行也會影響污泥的沉降。
2)污泥濃度不易過高。一般生化柜污泥濃度不要超過4500mg/L,過高的濃度會影響污泥的沉降性,影響出水。因此,這將降低設備的運行效率。根據MBR反應器運行數據,當反應器內污泥質量濃度達到5000mg/L時,污泥的沉降性較差;當污泥質量濃度達到6000mg/L時,0.5h幾乎不沉淀。
3)活性污泥培養過程較長,設備啟動慢,抗沖擊負荷能力較差。當來水沖擊負荷大時,污泥容易上浮,而水力負荷沖擊大,這正是船舶污水的特性之一。
因此,如果不能控制好前處理,將加速膜的污染,增加膜的清洗次數或造成膜的報廢。因此,要保證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能穩定運行,要求具有較復雜的操作技能和經驗,管理比較繁瑣,與國外先進的處理裝置相比,在可靠性、操作性及維修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。針對這一問題,試驗研究預處理對膜運行的影響,優化工藝設計。